要協調好種糧與種草的關系成都草坪草種供應 -四川百匯草業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人均土地資源、水資源均是十分有限的。在現代技術和管理技能的支撐下,建設和利用好干旱、貧瘠、澇濕、鹽堿化等中低產田,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中低產田,大幅度提高中低產田的肥力條件、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增產潛力還很大。因此,向中低產田要糧、要飼草,是中國人未來牢牢端好自己飯碗的長久之路。
要協調好種糧與種草的關系
在當前形勢下,糧食安全是必須首抓的大綱。如何協調好種糧與種草的關系,關鍵點在于在穩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季節閑田,種植和收獲一年生、短季性的飼草,加強草畜結合和循環經濟發展,達到穩糧、增草、增畜,同時又養地的目的。

冬閑田種植小黑麥
在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問題長期存在的背景下,草業發展必須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大原則。我國近年來連年糧食豐收,已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占有量高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庫存消費比也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但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2021年進口糧食量達16453.9萬噸,其中大豆進口9651.8萬噸,相當于一年進口8億畝耕地生產的糧食,約占18億畝耕地紅線的45%。隨著廣大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飲食的需求繼續從“吃得上、吃得飽”向“吃得精、吃得好”轉變,對于肉蛋奶等的需求繼續增加,對飼料糧的剛性需求和缺口繼續增大,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不僅在于口糧安全,更主要在于保障飼料糧安全。確保飼草和飼料糧生產安全是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但絕不能影響人的口糧和糧食種植用地的紅線,因此,擴大飼草生產主要應在農業季節性閑田資源利用和中低產田能力提升兩個方面上下功夫、做文章,通過種植飼草提高土壤質量、生產效率和土地利用率,這是飼草種植“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實際內涵。具體包括:在基本農田區,科學規劃,充分利用空閑田、空閑季節種植飼草,包括青貯飼草和干草等;在中低產地區,實行草田輪作,種植飼草達到既提供飼草又肥田養地的目的,在養地的基礎上再種糧,形成良性循環系統;通過大力發展營養體飼草生產,既支撐畜牧業發展,又大幅度減少作物秸稈資源量,實現低碳綠色循環,支撐國家實現“雙碳”目標。
種草就是種糧,種草有利于種糧
要讓種草等于種糧,須經過家畜的高效轉化。轉化的好,種草就等于是種糧,甚至高于種糧;如果草畜布局不合理,結合的不緊密,投入產出比低,種草就不能等價于種糧。因此,要真正樹立“種草等于種糧”的理念,要推出實實在在、事半功倍的草畜轉化技術、模式和產業化體系。
我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古國,歷史上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在不同地區創造和實踐了豐富多彩的間作套種、輪作倒茬、糞肥處理、桑基魚塘等生態農業發展技術和模式,至今仍有許多可汲取的科學和實用價值。現代草田輪作技術是經過國內外學者反復研究并證明有效的現代草牧業先進技術,通過進一步加強攻關研究,將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有機融合,必將使種草發揮出增草、節糧、增肉、增收、養地以及抵御災害等多功能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種草有利于種糧,種草大于單純種糧,這就是“種草就是種糧”觀念的科學內涵。
利用季節閑田種草優勢突出,在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下,可以有效提升農牧業系統的功能、效率和彈性。一是利用季節閑田的時間優勢,收獲植物營養體,在不同生態區的季節空閑田可以適時種植和收獲,或直接飼喂,或青貯,或收獲干草,不受季節和成熟期的嚴格限制;二是我國飼草植物資源豐富,大多數飼草品種資源抗逆性突出,對于干旱、鹽堿、沙化、貧瘠甚至澇災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加上營養體生產本身具有比籽實體生產受氣候災害影響小的優勢,因此低產田種草具有較強的應災抗逆優勢;三是以收獲營養體為主的飼草種植生產可以混播、混種以及混收,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作用,增強草地生態系統以及農牧業系統的穩定性和彈性;四是產量優勢,飼草的營養體生產可以全株利用飼草生物產量,在適宜的生育期收獲確保生物量和飼草營養品質兼優,生物產量大幅度提高,秸稈產量大幅度降低;五是混合種植的飼草生態系統可以充分發揮養地優勢,改善土壤生態系統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碳氮循環。

青貯玉米深松根種植
建議將“糧改飼”改成“糧間飼”或“穩糧增飼”,以消除歧義和誤解。“糧改飼”是我國從2015年開始實施的農業三元種植結構調整政策。政策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促進了各地青貯玉米等飼草作物的種植,2020年全國利用耕地 (含草田輪作、農閑田) 種植優質飼草近8000萬畝,生產飼草約7160萬噸,有效推進了草畜配套,促進了牛羊養殖增產增效,促進了種養結合和循環發展。但“糧改飼”的字面含義使當前政策落實的方式和程度在不同地區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實際上,“糧改飼”并不減糧,而是在種植糧食的同時,通過間作套種等技術和方式種植飼草,是穩糧增飼,既確保糧食安全,又支持和保障畜牧業。這是農區飼草產業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出路,既符合抓糧食安全的現行國策,又符合現代草牧業發展的總體方向。因此,建議將“糧改飼”政策改為“糧間飼”或“穩糧增飼”政策,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字面歧義導致對政策本意理解的偏差和政策實施的打折扣。

青貯玉米與飼用豆類間作生產
發展旱作節水種草,是中西部中低產田發展的突破口
中西部地區水資源緊缺,水資源是農業生產的第一限制性資源。因此,建植中西部栽培草地必須走旱作節水的道路,必須大力加強旱作節水草地栽培技術研發和應用,以挖掘本土牧草優異資源為主,選育和擴繁抗旱、抗寒、耐牧型牧草品種。研發推廣提高種子萌發、增強苗期抗旱性、提高返青期抗寒特別是倒春寒能力、田間雜草防控技術,以“混播+補播”發揮牧草補償性生長優勢,實現增強產量和群落可持續性的管理。研究適用于旱作草地農業特點的牧草收獲技術和適應旱作草地的種子包衣劑、土壤保水劑、除草劑、專用肥料(菌肥)等。旱作草地農業的關鍵在于發揮土壤的生產功能,改善持水特性,增強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壤種子庫、芽庫等資源。當前我國旱作節水草業技術體系和研究成果還很薄弱,尚難以支撐方興未艾的草業發展需求,需要集中力量加強研發體系建設和聯合攻關,力爭取得關鍵性突破,這是中西部中低產田草業發展的關鍵突破途徑。
現代草牧業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須突破四大關鍵瓶頸。一是認識偏差瓶頸。要從大農業大食物安全角度,全面提高全社會對種植飼草價值和地位的認識,真正樹立飼草是作物種植結構和草畜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種草不影響種糧,種好草才能養好畜,農牧業系統才能良性循環。二是品種和種子制約瓶頸。與我國不同生態類型區適應的抗逆優質鄉土草新品種選育利用及種子產業化還有巨大差距,種草主要依托進口品種和種子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必須建立全國鄉土草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聯盟,從根本上打破飼草品種和種子國產化和產業化的制約瓶頸。三是草田輪作制度和模式瓶頸。草和田合理間作輪作既涉及關鍵技術問題,也涉及模式和習俗轉變問題,必須依托現代高新技術,建立適應不同農業生態區的科學的草田輪作制度和模式,系統制定和推廣草田種植規范和技術標準。草田輪作必須有效解決農田種草的雜草防除問題,草田轉化的控草難題,種子庫調控,草田后效及他感問題,機械化問題,以及草田景觀布局問題等。四是種養結合瓶頸。種養結合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農田種植和養地的種養,二是種植飼草和養畜的種養,兩者均十分重要。種養結合是種草后效益轉化和實現經濟增收的關鍵,是草牧業體系產業鏈價值鏈延長增強的關鍵,也是系統耦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關鍵。通過種養結合,解決單純的種糧不能解決的糧食安全問題和生態安全問題。
來源:中國農網
原標題:種草就是種糧,種草有利于種糧